优发国际(中国)随优而动一触即发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优发国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2年建校初期 ,经过70余载的建设发展 ,学院在人才培养质量 、科学研究水平和学科建设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能源与动力工程和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国家“211工程”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学科 ,能源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100 ,环境学科进入ESI全球机构学科排名前1%和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前300 。

    学院现由热科学与能源工程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组成 ,设有包括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内的4个本科专业 ,其中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环境工程专业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并于2014年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环境科学专业入选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 。

    学院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相应的博士后流动站 ,内含热能工程 、工程热物理 、动力机械及工程 、流体机械及工程 、制冷及低温工程 、化工过程机械 、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8个二级学科 。其中热能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环境工程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 ,构建了一支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 、青年教师为中坚力量的师资队伍 ,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 。学院现有教授35人 ,副教授43人 ,讲师29人 ,实验室人员9人;拥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国家“973”首席科学家 、“863”主题专家 、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 、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全国优秀教师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 、北京市优秀教师 、北京市科技新星获得者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等在内的高水平教师团队 。

    学院在科研方面紧紧围绕国家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 ,先后承担国家973计划 、863计划 、科技支撑计划 、重大专项 、自然科学基金 、教育部和北京市重点重大基金等多项国内外合作科研项目 ,总科研经费近5亿元 。学院在节能减排 、环境治理等领域取得重要科研成果 ,近5年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 ,省部级奖19项 ,发明专利154项;发表SCI 、EI检索论文900余篇 。

    学院注重实践创新 ,目前已建成国家能源多模式工业储能技术研发中心 、国家环境与能源国际合作基地 、教育部工业节能与能效经济创新引智基地 、北京市高校节能与环保工程研究中心 、冶金工业节能减排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工业典型污染物资源化处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城市和生活污染物处理与资源化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工程) 、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京排水集团)等教学科研基地 。学生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硕果累累 ,参与学生比例高达90% ,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节能减排与社会实践科技竞赛 、物理竞赛 、数学建模竞赛等竞赛中名列前茅 ,近5年本科生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的学科和科技竞赛奖1000多人次 ,其中特等及一等奖300余项 。

    学院十分重视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 ,与包括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澳大利亚 、瑞典 、加拿大 、俄罗斯 、新加坡 、日本 、港澳台在内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高校 、知名研究机构 、学术组织和大型企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完成了数十项国际合作项目 ,成功举(承)办过多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定期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教学科研的深度合作 ,并建立了学生国际交流联合培养制度 ,为学生提供到海内外高校交流学习的机会 。学院毕业的学生深造率(出国+考研)每年均保持在60%以上 。

    在未来的发展中 ,学院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服务国家能源革命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面向世界能源与环境科技前沿 、面向经济主战场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以建成一流专业 、一流学科 、一流学院为目标 ,为实现天蓝 、地绿 、水清的美丽中国梦而奋进 。

    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优发国际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 :100083| 联系电话 :010-62333757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 :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62   京ICP备 :13030111